易傳至今,注說不一; 漢宋各異派,儒道不同宗,遂致議論紛歧,爭持齟齬,徒亂人意,何裨聖經?今茲講易,務求闡明微言,表章至道; 不執于宗派之習,不徒為同異之求; 即令漢宋諸儒有所卓見,能探經旨,不睽經義,仍可互相引證,期其貫通; 無問其人,祇徵于是,則于聖人講示之後,又可多得研究之助云爾
夫子韋編三絕,所用心亦如此;決非徒誦其經,熟其訓詁,即足了事者;而講易之先,必自例始;例明而後通貫一切,庶無惑于經文之義;此為講易第一事。
夫易自伏羲氏以後,象數卦儀,傳之既久,因其用不同,而取義有異;故有連山、歸藏、乾坤三易之分;實以一為三,非有他易也。連山首艮以明人道,夏代承用之.,歸藏首坤,以重地道,商承用之,乾坤首乾,以尊天道,周承用之。以所首不同,故取義各異.,正與夏正建寅,商正建丑,周正建子;其義一也。非歲序異,歲首異耳;故明人道者,以人為先;重地道者,以地為先.,尊天道者,以天為先.,實則易道備天地人,先後雖殊,場道不異,殊其用耳。
周雖重天道,而兼二代之制.,故文王重演坎離之卦,以合三為一,而同于乾坤之易;乾坤之易,伏羲固已立制.,而坎離之易,則文王為之紹述者也;後人名之曰:「先天易」、「後天易」,其實一體一用耳。
蓋乾坤易、明位者也;坎離易、用時者也;雖次序不同,而其為易也無異。以乾坤之易,不能外坎離,坎離之用,亦不能不本乾坤;二者相參,而後變化以大.,不獨二易以合用,即三易亦由是以同功.,此坎離之易,包括乎一切,而為天地既奠以後所不可少者,以其用之廣,而變化之神也;此習易者必先知之。知其一而求其二與三,則三二皆歸于一,以一概易,名符義當,誠哉聖人之心,足以通天地,並日月矣!.
故文周之後,夫子必兢兢焉以祖述之,而為文以著其義;使伏農暨文周之業,永垂無盡,此則夫子贊易之微志也。夫易有數義焉,以其至易,本于太一也,故自無始至有始,推之無盡,無不可知,此一義也。
以其不易也,立本于中,致用于極,中極不變,永執其中,其道乃久故能行變化而無息,主生成而不測;此一義也。
以其變易也,順天地之消息,應氣數之盈虛,與時遷移,其道莫窮;故能握化之鈞,得循環之道;唯通以變。因適而宜;此一義也。
易之為道,有本末始終,有體用內外.,包乎萬有,極乎無盡,推之無窮.,而無為無不為,此至誠之德,中和之功.,天人之所合,事物之所順;而明乎玄微,探乎繁嘖;至簡且易,至久且廣者也.,此易之名與義也。
至易之為象,上日下月.,日月者,陰陽之所昭,而天地之道所見者也.,以天之道,由日而明.,地之道,由月以見,日月代行,天地不息.,此坎離代乾坤為主,而水火成陰陽之用.,此在體用既合,情性同見之時,而後知乎天地之道,曲成之妙者也.,故明易者,必先明坎離之易,由下溯上,由外及內,由人及天,皆必然之序,不可臘者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