易傳至今,注說不一; 漢宋各異派,儒道不同宗,遂致議論紛歧,爭持齟齬,徒亂人意,何裨聖經?今茲講易,務求闡明微言,表章至道; 不執于宗派之習,不徒為同異之求; 即令漢宋諸儒有所卓見,能探經旨,不睽經義,仍可互相引證,期其貫通; 無問其人,祇徵于是,則于聖人講示之後,又可多得研究之助云爾
夫易之有三者。非三易也。易之三變例也。既有三變。已備天地人之數。為用已足。雖有他變。終不出乎三者。文王之易。合三者而一之。故言卦之變與易之用。以周易為主。此吾贊易取文王序卦之由也。卦變雖從文王。本卦必溯伏羲。故說卦兼及二者次序。後人不明易之用有正變。不知伏羲文王之卦同異之義。不解連山歸藏不用之由。妝加揣測。不獨易道不明。既易之自出。亦不復曉。或摭拾殘編以爭執異辭。或采取他易以辨別圖序。皆失吾贊易原意者也。要知末有周易。則不得不采用連歸。既有周易。則從周已足。此吾有從周之歎也。
夏商遺典。固不可考。連山歸藏之易。吾于杞宋猶及見之。初亦以為可取。及參之周易。始知二者已在其中矣。故從周易。易中諸辭。非盡文王之作。多沿二易之舊。今猶在也。而周易之精。不在辭之美備。而在序之精當。以能參天地二道。立人道之極。全變化之用。明始終之義。非如連歸所取義狹而立極有偏也。故合伏羲之旨。盡易之變化者。唯周易為宜。此文王之所以聖者歟。夫易之有異同。既可知矣。而習易之應從周易。又無疑矣。顯後人猶不達者。則以及門之士。末嘗將經傳詳為講釋。以明旨趣。二三子好事者。又竊取連歸之本。授于門人。迨漢之興。言易者遂有同異。雖非乖離不稽之說。究為門戶爭執之階。此則易道之不幸也。
然以今傳之本。既無詳解之文。則他山之石。可以攻玉。取其所異以證其同。亦足以明周易之精美。而直探文王之心矣。易之言讖緯。誇占驗。及其以本宮生變為序。以納甲合歲為用者。其書雖殊。亦屬古人之遺。參而求之。尤足推廣周易之用。蓋雖近雜。亦非無益。是在讀者知以周易為宗。勿認客作主。則占驗之說。正可為修省之助。而生變之異。又可例易道之宏。其所益于易固自有在焉。
--
宗聖講義
易道至微,包義至廣.,仁者見仁,智者見智.,易固具仁智矣.而見者則依人而殊,非貫通之,誠不明易之為易。而聖人之教,不得全行于世。雖曰讀易無益也.,故必先明易之本義。
夫「易」者:賅象數以明氣,辨時位以明用.,詳變化以明生,測順逆以明吉凶.,徵名類以明動靜,驗二五以明終始本末.,會天人以明性情道德,其含義無盡,致用不窮.,其稱名不一,取類至廣.,然有其始終焉。推事物之情,溯天地之道,以人立極,有其道也。故習易者有其例,不明其例,則莫知其旨.,而例者指象數也。
象數者:圖畫文言之所示也,不先求于圖畫文言,則不明象數,不明象數,則不知易之本體,及其變化.,若拘拘于經文,兢兢于名類,此為文藝之事,而非以極深研幾也。如乾者,必先求其圖之所示,何以為:必先考其爻之所名,何以為九.必先溯其氣之所始,何以為陽.,必先察其道之所存,何以為天.皆必徵于象數而後知之,知之而後可言其德,可名其用,可數其變化,可質其所分合.,可因例而明其爻之所占,文之所釋;而後經文可得而釋也。此凡習易者,均當如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