易傳至今,注說不一; 漢宋各異派,儒道不同宗,遂致議論紛歧,爭持齟齬,徒亂人意,何裨聖經?今茲講易,務求闡明微言,表章至道; 不執于宗派之習,不徒為同異之求; 即令漢宋諸儒有所卓見,能探經旨,不睽經義,仍可互相引證,期其貫通; 無問其人,祇徵于是,則于聖人講示之後,又可多得研究之助云爾
其他四六八皆然。既以此互易。而後相得。
則其原位必依此變易而後成用。此固自然之理也。
(一)洛書中宮之數五。河圖之數十五。何也。則以河圖土之生成數全。
陰陽之體。不可少也。洛書以明用為主。土之德在五。言五已賅十。
前講河圖已詳其義。洛書之僅舉五者。又不獨以土德用五之例。蓋洛書明生化之變。
為後天之象。非河圖可比。後天之例。以生化為用。生化之道雖本于五行。而非止于五行。
故其象皆變河圖之原例。而成新例。
後天者以生化無盡為用。故各方之數皆由內而外。由寡而眾以分合變化示生化者也。生化既眾。象數益繁。而並生不害。並育不亂者以有中極也。
中極止于一。此數用五而去十。明其不二也。天地之道。一言可盡。
為物不二。則生物不測。此即堯舜執中之道。以本天地之用。而見于洛書者也。
天地以五為中心。五行以土為根本。萬物萬事以中一為立極。
皆自此象見之。以天道言之。則一切生化之數。不离于中五。而用以廣。德以大。萬物所倚。萬數所持。皆此五也。故曰:天地心。亦陰陽之中氣。五行之中道也。
易傳曰顯諸仁。藏諸用。此二語即釋洛書者也。
洛書之中五。即仁也。而曰藏用者。則言洛書用五藏十也。夫陰陽二道。相倚而成用。而陰必藏。陽必顯。
一藏一顯。其用始大。五與十皆土數。即土德也。一屬于仁陽也。一屬于智陰也。用仁而藏智。仁顯而智不顯。藏也者非去而不用。言藏之于內。不以顯也。
蓋天下之道。必首德行。仁為人之全德。亦天地之全德也。若智者。以成仁之用也。不可獨用。
仁顯其德。而智全其用。則用不顯而自大。是中庸成已成物之功。所謂不慮而中。不思而得者也。唯聖與至誠則之。
以人之生本乎仁。仁之德無不全也。而智成之。即陰陽之道也。顯仁藏智。智在仁中。即扶陽抑陰之道也。
此義則本于洛書。洛書顯五而藏十非無十也。
四正四偶。所合皆十。即所謂藏也。藏之于內。而獨顯五。以明立極之義。實為天地微妙之道所見者也。
天地之功。見于生成皆仁德也。不見其智。而功莫與大。
此即能藏其智以成其用也。
人若忘乎此義。不顯其仁而用智焉。是悖天逆道。無不敗矣。尚何成哉。
故洛書用五之義至深切矣。
洛書明變化之例。示生化之用。其所包者廣。此略舉其大者耳。要將河圖之象數。與之一一對參。而求其變化之跡。則可漸悟天地生物之則。聖人易教之心矣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