易傳至今,注說不一; 漢宋各異派,儒道不同宗,遂致議論紛歧,爭持齟齬,徒亂人意,何裨聖經?今茲講易,務求闡明微言,表章至道; 不執于宗派之習,不徒為同異之求; 即令漢宋諸儒有所卓見,能探經旨,不睽經義,仍可互相引證,期其貫通; 無問其人,祇徵于是,則于聖人講示之後,又可多得研究之助云爾
因氣使然,不復久駐:隨息以盡,不知歸處:故示人以生死自來,及身所歸宿.,以人道立極而求其誠,以窮理盡性而求其合于天地.,雖曰以變言,實盼人之無變也。人異于物,物莫能逃于變;故生死隨形,人則有其性靈,本含不變之體.,苟怵于物之變,而重其性靈,順天地之氣,而存其神;知氣數之化,而致其誠.,則性命固而神氣永葆,雖在變化中,而不隨其變化.,超乎物而與天地共存,則真人以上,不為氣所賊;是則得道之士,足與言易之教矣!
蓋聖人作易,為憫人之變而不可久,化而不復歸;生而瞢瞢,死而渺渺;不知所來,不知所往;戾乎氣而不測于順逆,昧乎數而無擇于吉凶;雖稟天地之中,而不能葆;雖具性靈之真,而不克全.,遂與物同變化,而神形俱盡.,實為悖夫生生之則,反乎天地之道,故乃為易以告斯民,指其去來,明其禍福;象其氣數,示其所宜否.,而使有所循,更諄諄以言,墾懇其辭,勸其善而戒其惡,導之存省,以致于誠明.,詔之仁義,使盡其性.,故其文日:「乾道變化,各正性命。」又曰::「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,無咎。」無非教民知天而立命,脩己而合道耳。
其示象,必明指天道如何,人道如何,何者吉,何者凶,何者可違,何者宜從;非徒述其休咎已也。故易者,聖人教民之作也.,其以成人之德,為至誠之行,中庸所謂位天地,育萬物者也.,夫誠則明,前知之道,必在至誠;易之知來,固重在「誠」字之一字;習易致用者其細味斯語。
--
圖象
宣聖講義--------孔子
易之為書。自來僅具圖象。無文章也。至唐虞以後。始由象而增以字。
由言而演而為文。文字既傳。圖象反晦。此則後人舍本逐末之過也。
要知伏羲畫卦之時。未有文字。語言可口傳。不可記錄。僅以圖象載之版冊。而將意義傳于語言。果不得其師。則不明其義。徒執圖象。不能通其用故也。
然既有圖象復得師傳。則虽無文字可誦。而仍有語言代釋。其傳不失。所資于圖象者大矣。
及用文字之後。則意義均宣于文章。圖象之玄微。反不若文字之明顯。故文章日多。而習者不知重圖象。徒習為文章。演講文字訓詁。不復從圖象中。究其精深。宏其体用。
蓋自周秦而後。易之圖象已漸亡矣。然今之所存者文字。由文字而能探易之用。亦猶古之僅有圖象。
由圖象而能盡易之義。其得失頗同。要皆偏于一端。不克見易道之全。是以欲明易教。必兼圖象文字而並重焉。
以文字釋圖象。則無待思索之煩。以圖象證文字。則不蹈虛疏之弊。是易之為書。二者不可缺一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