易傳至今,注說不一; 漢宋各異派,儒道不同宗,遂致議論紛歧,爭持齟齬,徒亂人意,何裨聖經?今茲講易,務求闡明微言,表章至道; 不執于宗派之習,不徒為同異之求; 即令漢宋諸儒有所卓見,能探經旨,不睽經義,仍可互相引證,期其貫通; 無問其人,祇徵于是,則于聖人講示之後,又可多得研究之助云爾
如天文之軌度,地理之紀程;各有規矩方圓,以應乎二五氣數;故欲深通古時文化,必先自易探索;而易之仿始河洛圖書,以準天地之道,明鬼神之德;其精義入神,初非言文所盡;今所論者,尚其大略耳;望世之讀者,更由是以深求之;庶乎有通于古,有造于今;而不獨中國文化之得傳,無負聖人之教矣!
又曰:天地之間,萬物並生;而所憑者,多在地土;則以土為後天生化之母,備五行之氣,而為兩儀之所合化也;
其德全而用宏,居中而運眾;雖天之高,星辰之遠;日月之明,風雨之降;寒暑之往復,關于天時氣候者,若不在地;而莫不自地見其用也。
地者,萬物之中樞;為一切氣數之機衡,生變之爐冶;而人亦隨之生長死沒,至于無窮;故後天之土,雖居五行之末,實策生化之源;
而本數則五,故其用亦五;以五應天,則天數成,此十干之為二五也;以五應時,則時令備,此歲序之分為五時也。
在地則有五方,在人則有五臟;在行則有五德,在聲則有五音;在色則有五色,在味則有五味;凡由天地人物生化之物,接觸之事;莫不以五類別之。
則以氣之所成,數之所至,莫不本于土,而同為五行之象也;五行云者,言氣之運行無息,而有度也;故五行之位定。而方無定;
言五者氣自消長,不居一方,而其本位則不易也。如水流下,火炎上,其不變也;若以其所在言,則無定;如水可居山之高原,火可入地之洞穴;其所異者,水不能炎上,火不能流下,以非其性也。
故五方之地,恆隨土而定,初非必南火而北水也;且方位者,本天空而言;以皆氣也,不可以形論;故天空之氣,流行不息,而五行隨之。
如人身之氣也。人身雖以五臟配五行,心居上而賢居下,肝居左而肺居右,脾在中央;一如河圖之位,但考其實非定也;
蓋所配者氣之流行,用之主管,非謂物質之偏處一方,不相涉也;故一身之中,氣血周流,無處不至;則五藏之氣,循環全体,無部不連;故曰五行,而不曰五物;正以其運行不定方,非物之可擬也。
其歲時聲色等,雖分五類,恆有兼体;氣之所至,體用見焉;故五行之名,亦大略耳;
按之佛經,則為四大;地水火風,分屬一体;其象同于易之四正。而地當土,風當木,合之水火,似少金位;
然風亦作氣解,與乾金同德;且佛以金剛為佛体,而西方為佛土;是其以金為至堅至淨,非色非空,正與純陽之乾同象;則四大之外。仍有金也。合之中國河圖之象,易卦之位,小異大同;
此可以廣五行之解,而證五位之說也;蓋佛生印度,未聞中國之學;而言若是,足見五行之分類,實造化自然生成,非古人為之名也;故五行之說,通于一切,而其德用,尤推于無窮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