易傳至今,注說不一; 漢宋各異派,儒道不同宗,遂致議論紛歧,爭持齟齬,徒亂人意,何裨聖經?今茲講易,務求闡明微言,表章至道; 不執于宗派之習,不徒為同異之求; 即令漢宋諸儒有所卓見,能探經旨,不睽經義,仍可互相引證,期其貫通; 無問其人,祇徵于是,則于聖人講示之後,又可多得研究之助云爾
更不知所言關乎數之根本,囫圇吞棗,終不得聖人立言之旨,誠可慨矣!
河圖所含理數,至精極宏,不易講盡;此不過撮其大要,為講易所必知者;
若專研數學,貫通天人;則當于此進而求之,以窮其變化,而神其用;庶于天下數,莫不了然;即推至過去未來,亦如指掌;
則此寥寥十數中,有無盡之神妙在;大可為專書以繹其義,而傳其道焉。
又曰:講易先自圖解始,以示易之初僅圖象,並無文字可讀也。
然圖象者,非機械之類,含有深微妙用;亦如文字之變化靡盡也。
故觀圖象而能會通,則全部易經文義已在中矣!猶之太極圖,明二氣之始終動靜,以生成萬物;雖萬言不盡其蘊,而圖則皆在此圓圈中,一覽無遺;此其神妙之用,實非聖人莫能為之,莫能知之;人苟從而窮究其故,以深會其微妙,方知古人圖象不虛作;更見易經文字之不待言也。
今時人昧于道,忘其性;以精微之教,視為荒渺之談;而造成亂世末劫,行同禽獸;以陷于苦海,莫之拔度;斯豈聖人所及料哉?大劫且臨,至教將絕;大道不復,人類奚存?有心救世者,要從易中原推致亂之故,而得挽回之途;是則吾人講易,不僅為習古明經已耳。
又日:夫子所講五行相得有合之理,及土數用五之故;實為中國文化根本,亦即探索造化之源;指明氣數之用,為一切言數者之所本。
蓋二氣雖分,未成形也;必再分為五行,而後化成萬物;五行之成,在天有寒暑風燥濕之令,在時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候;在味有酸苦鹹甘之辨,在色有青赤白黑黃之分;皆以五為例,即五行也。
猶之二氣曰陰陽,曰柔剛,曰仁義,曰天地,曰乾坤,曰寒熱,曰日夜,曰正反,曰善惡,曰是非,皆以兩相對。
是故曰:「兩儀」,而不限于氣;五行亦然。曰:「五行」者,示其周流無盡,合乎道之運行也;或屬于氣,或屬于數,或屬于時,或屬于物,或屬于事,不限于一類;
故曰:「五行」。兩儀總其綱,五行任其目;為天地萬物一切之母体,凡有生有成有形有名有類者,皆不得外。是以生存長育,變化推遷,以遂其造化之用。
二氣五形行者,即造化之樞紐,萬物之胚胎;為天下之祖氣,萬有之特性也。二氣以簡,而不能極生化之用;而藉五形,以成其錯綜變化之妙;
五行以化,漸移其初始之真;故仍託于二氣,以成其主宰之神。故二五為生生之源,天下萬物,莫不以之相維相繫;並育不害,並行不亂,以成其生化之序;而世界一切于是出焉。
乃曰二五搆精,萬物化生;此河圖所指,必以五行配二氣;以見天地之生成,氣數之相得,而各有合得也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