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天子自西周时起,座后均设有状如屏风的斧扆,是天子专用的器具。它以木为框,高八尺,裱绛帛,上绣斧纹,斧形的近刃处画白色,其余部分画黑色,象征帝王权力。此外,周天子在冬至祭时,背后“设皇邸”,需“以凤皇羽饰之”,也是指经过一番装饰后的屏风。后世的屏风与最开始的斧扆,可谓一脉相承。
对于《礼记·杂记》中:“树,屏也”的说法,东汉经学家郑玄注曰“屏谓之树,今罘葸也。”可知当时的屏风,又称“罘葸(fúsī)”。罘葸又可写作伏思、桴思、复思。另外,在《尔雅·释宫》中把屏风也称为“塞门”或“萧墙”。《论语》中有“吾恐季孙之忧,不在颛臾,而在萧墙之内也”,意思是说,祸乱不会发生在外,而是在自家影壁之内,并由此产生了“祸起萧墙”的成语,而萧墙就是指当时为挡住视线而设的屏风。
古时皇帝的“备忘录”
除了座屏常常作为皇权的象征被皇帝使用外,曲屏由于可写可画的特点,也常常被历代皇帝作为“备忘录”来使用,而有一些用来警惕自己的屏风“备忘录”,也因这些皇帝与屏风内容相应的作为,而传为历史佳话。
唐太宗李世民时期,国力日渐昌盛,唐太宗也渐渐忘了昔日隋炀帝的教训,露出了“颇好奢纵”的苗头。曾被唐太宗誉为“可以明得失”的一面镜子的魏徵,于是上奏《十渐不克终疏》,唐太宗对此奏折“反复研导,深觉词强理直,遂列为屏障”。这样,唐太宗便可“朝夕瞻仰”,时刻提醒自己“闻过能改,庶几克终善事”。制定了一整套节俭弃奢的国策,唐太宗“贞观之治”与其节俭弃奢的国策是分不开的,而这面写有这份奏章的屏风,也被后世称之为“戒奢屏”。
《水浒传》七十二回上写的柴进进入内廷,在睿思殿“转过屏风後面,但见素白屏风上御书四大寇姓名,写著道:山东宋江、准西王庆、河北田虎、江南方腊”。皇上在每天读书的地方写上这些,是希望提醒自己,早日将这几个人除掉。
此外,据说朱元璋一次看到唐朝诗人李山甫写的诗歌《上元怀古》:“南朝天子爱风流,尽守江山不到头。总为战争收拾得,却因歌舞破除休!尧行道德终无敌,秦把金汤可自由?试问繁华何处有,雨花烟草石城秋。”说的是南朝几位末代皇帝因骄奢淫逸而致国破家亡的事,感触极深,于是传旨让人将其写于自己寝宫的屏风上,以便朝夕吟咏,提醒自己不忘节俭,力戒奢侈。朱元璋确实做到了节俭成风,他曾对臣子说,“所谓俭约,非身先之,何以率天下?而且奢侈的开始,都是由小到大的”,而他的“勿忘节俭屏”也被传作美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