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“文峰”二字命名的塔多得很,文峰塔也叫风水塔、文笔塔等,在全国各地屡有兴建,或高阜,或街口,皆依此而建。为振兴阜阳文化,康熙三十五年(1796年)修建了文峰塔。文峰塔和奎星楼,都建在城东南面,即巽方。
根据风水学的观点,塔能起到镇邪消灾的作用,可以改变一个地方的气运。在中国的大地上矗立着无数风水塔,自明清以来,这座塔在堪舆学中已大量使用。在风水上,如镇山、镇水、辟邪、点缀河山、显教等等,都是风水塔。
唐末五代时,杨筠松创立了一套系统的风水理论,史称“形势派”,自此以后,风水文化才逐渐普及。风水塔兴起于明初(公元十四世纪),正值形势派风水思想盛行之时。受到这种影响,形成了一批风水塔,几乎每个县城一个镇一个,蔚为壮观。风塔主要用于堪山理水,补地,镇水,引瑞气,建塔被认为是“地脉兴”、“人文兴”的大事。
“阳宅三要”云:凡都省、府庭、州县、场市,文人不利,不发科甲者,宜于甲,巽字上立一文笔峰,只要高出别山,即发科甲。或是山中立笔,或平修高塔,都是文笔。文峰塔一般修成细长,像是插在云中的笔尖,似乎要写些什么。而文峰塔的分布,以南半球为主,其次是北半球,东北及西北地区的数目最少,这与当时的科举制度相对应。
风塔一般修在水口,为一郡一邑一乡之华表。
从我们的理解来看,宝塔的作用主要在于镇妖避邪,风水塔在建立之初的确有这方面的功效,但镇的是河妖。古人靠山靠海,风调雨顺,风调雨顺,河水泛滥,农田被淹,家园被毁,人民苦不堪言。为使风平浪静,人们认为这应归咎于奔腾奔腾的河妖,
又在河岸的建塔镇住河妖。事实上建塔锁水口、镇风水在中国古代城市中是非常普遍的做法。例如明初的广州三塔、赤岗塔、海龟塔、浮莲塔,都是为了“锁二江”、“束海口”,会聚“扶桑”、“扶风”、“扶风”、“扶风”。而杭州钱塘江畔的六和塔,泉州港边的六胜塔,姑嫂塔等等,在古代人们看来,主要还是为了弥补形势,关上水口。还有一些塔是用来弥补地形的缺陷的。安徽旌德县的地形象龟出洞一样,当地人以为让龟离开,会带着文雅和才气,又因为城南有一座火山形,常因火势太大,城内常因火势而失火,故得名梓山。
常熟方塔作为补偿常熟西高东低地势的风水塔,在常熟古城东面已有800多年。《方塔》始建于南宋建炎四年(公元1130年),南宋时有一位名叫文用的人,擅长风水,他认为常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,在风水上“主位低,客位高”,因此应在城东建一座塔,以“抬高主位”。这一时期的县令接受了他的意见,并开始建造高塔。
以化险为夷为吉利风水塔而建的方塔,本身也有很多带有神秘色彩的传说。《方塔》原址于咸丰十年(一八六○年),据记载,崇教兴福寺在兵火中毁于一场,而塔却幸存下来,
常熟人便把大难不死的方塔视为吉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