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的姓氏多半属于单音字。也有个别姓氏属于多音字,如覃、乐两字。这种姓氏显然在交际时会造成麻烦。如果说姓氏的多音是无可奈何的事实,那么名字的拟定是完全可以避免这种麻烦的。郑博士听说某地有一学生名叫乐乐乐,老师上课时却不知该怎么叫他,老师居然让这个名字给难住了。这个名字的三个字都是多音字,可有八种读法。
有人说他小时候读《三国演义》,一直觉得关羽是叫“关云长(ZHANG)的;……
借这些为人熟知的名字来提请大家注意一下取名中的多音字问题。
面对着陌生人的名片,看到重、长、强、参、伯、佛、茄、奇、辟、泊、卜、会、朝、藏等多音字,你会怎么读?
多音字历来引人争议,也有很多趣闻逸事。郑博士在此不妨说说:
相传,从前有个豆芽店,生意不好,店主求助于一秀才,秀才为其写了一幅对联贴在大门上。
上联:长长长长长长长
下联:长长长长长长长
横批:长长长长
路人看着这对联都很好奇,纷纷进来探寻正确读法,小店因此生意兴隆。
这幅对联的正确读法是:
上联:zhangchangzhangchangzhangzhangzhang
下联:changzhangchangzhangchangchangchang
横批:zhangchangzhangchang
更难得的是与豆芽店的豆芽生长相结合,可谓是难得的佳联。
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家喻户晓,妇孺皆知。秦皇岛孟姜女庙殿门两侧有一幅对联,也很有意思:
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
这两幅对联因为妙用多音字而闻名。这与对联这种文化现象本身很有关系。对联,就是要让人慢慢地诵读品味,从中体会。
而名字,作为一种符号,简洁明了。人们相识之初的自我介绍往往从名字开始;熟人相见打招呼时称呼对方的名字;朋友看见,远远地就呼唤对方的名字。
名字取得是不是好,有一条原则,那就是:不管是何种情况,名字都是张嘴就来,不需要思考的。
名字是交流沟通的工具,多音字的名字却给这种交流沟通带来了不便。试想一下,商务聚会中,对方接过你递出的名片,迟疑着却不开口,唯恐念错了你的名字。那时候,尴尬的也许不是你,但受损失的却恰恰是你。别人叫不上你的名字来,可以不叫,可以避开。那你还能指望对方多和你联系沟通吗?
所以,取名时,要尽量避免用多音字。如果一定要用,最好选择不会让别人产生读音歧义的用法,比如“朝霞”、“任重”等等。郑博士认为考虑到读音的便利,取名一定以避开多音字取名为宜。另外也不要用两个多音字组词取名,那等于是给麻烦上再加麻烦,让人无所适从。
下面,郑博士给出常用多音字,因为仅仅在3500个常用汉字中,就有250多个多音字。这些多音字至少有两个读音,还有的则有三四个读音:就比如“参”就有三个读音(参观)、(参差)、(人参)。